新天地的豆瓣酱

电影布鲁克林观后感—-都市围城

就如上海是中国的上海,纽约则是全世界的纽约。在五十年代初中期时,大量移民涌入战后高速发展的美国,纽约则是爱尔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对于艾丽莎.莱西(西尔斯.罗南饰)而言,家乡的爱尔兰小镇枯燥乏味,灰暗没有特色的石板路,尖酸刻薄的像杂货店老板娘,没有人气的海滩,看不到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影片开始的十分钟左右,年轻质朴的艾丽莎在同乡的帮助下,踏上了一艘大船,开始奔向远在他乡的纽约。特别喜欢艾丽莎过美国海关后打开蓝色大门,一片刺眼的阳光照亮了她,她对身影笼罩在光芒中,抬手遮住了眼睛,我觉得导演想说:她踏上了这片自由的土地,沐浴在完全自由平等的光辉下。她做到了!


在纽约和一群爱尔兰姑娘住在一起,在百货大楼做营业员,业余时间读会计专业,走的是典型的好学上进型的小镇青年进入大城市后的顺利发展的道路。不得不说爱尔兰人在美国还是相当团结的,有同乡会,有自己的社区、还有定期的活动,互帮互助,比中国人要团结一些。


艾丽莎是个幸运的姑娘。她遇到了一个踏实可靠的意大利小伙——水管工托尼.菲奥里罗。托尼从一开始邀请他跳舞就喜欢上了她,看看托尼看着艾丽莎的眼神,羞涩温情,似乎甜蜜地要溢出蜜糖来,要把艾丽莎融化在温情里。小情侣谈恋爱的日常非常简单。在初期的两人关系中,艾丽莎是主导者,托尼的眼睛里全是艾丽莎,而艾丽莎的眼睛里是纽约这个城市。最让人感动的是托尼拉着艾丽莎跑到荒无人烟的长岛,说买了地,要建五栋房子给家人住,要做建筑承包商,他在像艾丽莎描绘未来生活。那时的他脸上满是憧憬未来的自信。他们两个拥抱在一起,身边是广袤的田野和草地。那是五十年代的纽约长岛。我想导演拍到这儿的镜头语言说不定是:我在现实中错过的纽约长岛的地和房子,我要让托尼拥有。那时的美国是多么美好的黄金时代啊!大量的空白和机会等待大家去填补,等着有慧眼的人去发掘。


姐姐罗丝的突然去世让艾丽莎在一年多后又回到了家乡小镇,那个土土的小镇。小镇的变化不大,但势力的小镇对艾丽莎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艾丽莎衣着精致光鲜,精神焕发,一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自信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吸引了众多原来忽视她的有为青年们。她俨然成为了都市和时尚的代表。她帮助别人做账,做暧昧女朋友(连暧昧也是美好的,纯净的),做乖女儿,内心在犹豫纠结是留在小镇嫁个有钱人安逸度日做个妈妈的好女儿,还是背井离乡回到纽约去过那种忙忙碌碌脚踏实地的自我奋斗的生活。她在掂量,对比,犹豫,纠结,她都打算要留下来了!然而,小镇就是小镇,它的风气从来就没有变过。艾丽莎隐婚的消息还是被恶毒的杂货店老板娘揭穿了。这无疑帮助艾丽莎迅速完成了选择,选择了要做建筑商、在长岛有地的意大利小伙。这个小伙特别喜欢她,爱她,体贴她。


故事到了这儿,剩下的已经是一片坦途。影片的结尾是艾丽莎回到纽约,站在Brooklyn的红墙下,温柔地看着托尼。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艾丽莎,给她披上了金色的光辉。艾丽莎看着托尼的眼睛里终于出现了和托尼看她同样的温柔与爱。我回来了!我们一起去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吧!让小镇的有钱人见鬼去吧!我想艾丽莎一定在内心这么坚定地说。


人生经常陷入围城困境,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就如艾丽莎在小镇时要离开它,回来后又眷恋这种安逸宁静。“船上要少吃东西,卫生间的门要锁上……,”艾丽莎在回美国的船上像一年多前别人教导她一样教导着一个刚刚离开小镇去纽约的爱尔兰姑娘。小镇生活很安逸,但年轻人更喜欢生机勃勃、希望满满的未来!


影片在托尼和艾丽莎的重逢拥抱中结束。故事情节简单,节奏不快不慢,叙事平稳,以致于老公和我不相信已经到了结尾,又返回去重新看了一遍。


好电影不需要噱头,它只需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讲好一个故事。《布鲁克林》讲的就是一个十八线小镇女青年进城打工、恋爱读书结婚、买车买地买房,扎根大城市、最终成为城里人的故事。放到中国的大背景下,就是打工妹到北上广、打工妹恋爱读书、打工妹逃离北上广、打工妹又回到北上广、打工妹在北上广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中间的纠结对应网络热题:年轻人究竟要留在北上广还是离开?为什么我不离开北上广?为什么要留在压力山大的北上广呢?因为这里有能够承载年轻人梦想和奋斗的足够大的舞台。


好片子不用多说,五星推荐。同时爱上了迷人的爱尔兰口音和那个时代的优雅知性的女人们的装束。最想的还是能回到从前,去在满是农田的上海陆家嘴买块地,造起五栋房子。

评论

热度(2)